网购真实惠才能打动消费者-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
继2022年“双11”大促首次没有公布具体成交额之后,今年电商巨头们再次不约而同地秘而不宣。同时,不久前淘宝还宣布“双12”活动今年取消不再举办。这让人产生了更多的联想与猜测——难道网络购物节真搞不动了?
网上购物节降温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演变出花式“凑单”“满减”等槽点。在网上购物节刚开始的几年,活动规则就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,说优惠就优惠,说降价就降价,“满减”类的活动也很简单,只要能掌握四则运算,基本上也就胜券在握。然而,之后几年各大平台的规则突然复杂起来。“满减”优惠券、“瓜分红包”等各种活动规则,把人弄得晕头转向,有网友吐槽,购物节活生生将优惠规则变成了烧脑的高数课。尤其前两年开始的预售模式,将活动战线拉长到近一个月,一笔消费要分付定金和尾款,这无疑会消耗消费者更多精力。而且,有些付款需要熬夜到零点,对第二天还要早起的打工人来说很不友好。随着近年来网上购物节名目越来越多,许多消费者感到应付不过来,也觉得愈发疲惫无趣。
让不少消费者对网上购物节不再感冒的原因还在于,凑单熬夜买来的东西未必真实惠。比如,一些商家在购物节时先涨价再打折,这种小伎俩背后潜藏的套路和陷阱,同样让消费者感到疲惫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,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。商家对价格进行虚假宣传、“先涨价后降价”等行为构成价格欺诈。今年“双11”前,北京、南通、哈尔滨等多地消协和市场监管部门发文提醒消费者,网购时要理性选购商品,警惕商家“明降实涨”套路,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此外,一些网购平台上也完整显示消费者的留言,比如在某购物平台,有消费者会询问其他消费者的购买价格,有的则留下自己购买时的价格数据。这些做法,让“明降实涨”的行为不再行得通。此外,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,一年365天的直播促销早已把品牌折扣让利的空间释放到了极致,想让“双11”再降价至比直播间更便宜,商家已经无能为力。
最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。网络购物节发展至今,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。在“买买买”的呼声下,这届消费者“理性购物”的声量正逐渐被放大,成为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观念。“有件衣服我看了好久,‘双11’在平台上看到真降价了才买的”“这个‘双11’,我什么也没买”……和前几年购物节期间空气中弥漫着些许狂热气氛不同,如今许多消费者的表现非常理性,无论是买或者不买,都以是否需要、是否划算为出发点。这也和咨询机构的数据形成印证。德勤发布的《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与市场展望白皮书》显示,41%的受访者将“我买的都是我真实需要的东西”列为最符合的3项消费观念之一;36%的受访者选择“我乐于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品牌和产品”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,同比名义增长6.3%,比较上半年同比增长6.5%,下滑了0.2%。在这种背景下,最省钱的方式就是——不花钱。
随着人们消费观愈加理性,优质的品质和服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、赢得消费者。再多玩法套路都抵不过商家看得见的诚意,正如那句网络流行语:“真诚才是必杀技。”社会环境在变,行业格局在变,电商平台不再对外公布最终的交易数据,要表达的或许正是其求变的决心。今年年初,商务部将2023年确立为“消费提振年”,要求以此为主线,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。提振消费,离不开建设放心消费环境,“扩大内需、促进消费”需要厂家和商家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支撑。
-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?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(2024-09-25)
- 遇台风列车停运、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,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? (2024-08-21)
-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(2024-04-19)
-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 (2024-03-11)
-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?(2024-02-23)